我的母校安义中学

点击数:13642024-03-02 22:39:02 

我的母校安义中学


  供稿:杨楼绪

  我的母校安义中学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承太学之正统,颂孔孟儒家之圣哲;下立科技之教庭,传揽月神工之精妙。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科举考棚的设立,距今已有一百九十二年的历史;安义中学的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的文山书院,距今一千多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文山书院改建的‘公立文山高等小学校‘迁入考棚,后安义临时初级中学并入。文山书院唐代时原名海江山书院或台山书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在此讲学,明朝时为记念朱熹,书院改称文山书院。民国初年,文山书院改为‘公立文山高等小学校‘,后迁入考棚,最终所有迁入考棚内的学校合并为今江西省安义中学。
  1981年9月,我来到安义中学就读高一,我们男生居住的宿舍,正是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科举考棚的正厅,这里是科举时代主考大人办公的地方,在民国时期改建为礼堂,到我入校的时候,成为了男生宿舍。而我们排队打饭的食堂,是考棚南端的门厅,正是科举考试考前的训导衙门,是优秀的童生们学习受训和生活的地方。在我们这些男生宿舍到食堂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房子,每排二十一间,共计四十二间,这正是童生们的科举考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棚。那时候安义县每次最多只能容纳四十二个童生参加考试,如果参试童生多于四十二人,那么万埠青湖、东阳、新民、长均一带靠近南康府的,仍然与原来一样参加南康府的府试,但不论县试还是府试,一旦考中都是秀才,都有机会参加省里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考中即为举人。凡举人都可以在这一年到京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若再考中,则为进士。若是碰到皇帝家有什么喜事,则会在规定的每三年一次之外再增加一次‘会试‘的考试机会,叫做‘恩科‘。所有考中的进士都要参加皇帝的殿试,但殿试不再淘汰人数,只是皇帝为体现恩威,把新科进士再次排名。古代人‘学而优则仕‘,进士排名靠前的授翰林六部高官,排名靠后的授低级别官员,但作为进士,授官至少是知县打底,而一般举人入仕先只能是县丞(副知县)、教谕(管教育、祭祀等)或者是经历、照磨之类低级别官员。在我读安义中学的时候,这些考棚已经变成了教师宿舍,我读高一时的班主任、物理老师姚德泉先生正是住在东边一排,由北往南数的第三间考棚。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析南康府建昌县的安义、南昌、卜邻、控鹤、依仁5乡置安义县,因县治在安义乡,故称安义县。据正德南康知府陈霖主编《南康府志卷之五·户口·安义县》载:安义县人口只有‘一万四百四十二‘。因此童生相应较少,所以安义县并没有设置考棚。安义县的童生们每到科举考试的时候,大多数是乘船沿潦河经万埠、青湖进入修河,再经永修县涂家埠、吴城到鄱阳湖,最后到达鄱阳湖边的南康府(府治星子县,今庐山市)参加五天的科举考试,考完后再沿河返回,这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
  清道光乙酉五年(1825年),赴南康府应试返乡的安义籍黄姓一门七个童生,因船渡鄱阳湖时,‘大风覆舟‘,命丧鄱阳湖的鹿泾,《江西通史》载此次重大事故为‘鹿泾之阨‘。江西学政、江苏省山阳(今淮安)人李宗昉撰有《祭廪生黄淮等文并叙》:
  道光五年四月,余按试南康安义。廪生黄淮,暨弟附生况,侄附生晖春,侄附生炳春、焕春,童生皖春、元春,应试至郡返。挂帆鄱湖,至吴城下之渌境(即鹿泾),大风覆舟,七人皆溺,无生者。家人奔捞获尸榇殓焉。学牒县由郡以达于余,余闻心恻,檄有司矜恤之。为作哀辞以祭。
  为了避免道光五年黄氏一族的悲剧重演,经请示省府并奏朝廷同意,举全县绅庶之力,于道光十二年建成考棚,解决了安义县自明正德设县三百余年来,童生仍然要舟车劳顿去南康府科考的窘境,从此安义县的莘莘学子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在此处放飞。
  童生考试,由知县主持,考试时间一般为农历二月,每年正月知县预先公布考试日期,考生即到县署礼房报名,填写姓名、乡贯、年龄、三代履历。此外,还须有同考五人联保和一名禀保人担保。如果考生考试作弊,同考五人取消三年考试资格,禀保人也将受到处罚。县试分为五场,第一场称正场,第二场称招覆,第三场称再覆,第四、五场称连覆,每场考试时间为一天,黎明前点名入座,当日日落前交卷。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考棚有堂,上设公座,堂外甬道东西两侧设考案,每间考号分前后两室,面对房前甬道者为考室,敞开,设考案;后者为考生起居室,设床铺、灶台,食宿用具等自备。县试五天期间,应试童生均不得出各自考号。‘


  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十九日清晨,太平天国军翼王石达开部悍将罗大纲率部攻破安义县城,考棚遭焚毁。据清同治十年杜林主编《安义县志卷二·建置志·公廨试院附·考棚》载:‘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墙址存,待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经全县士绅合力,共襄义举重建。重建后的考棚,其规制与道光十二年创建时的完全相同,文人墨客纷纷题诗撰文以记,并刻有碑文记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朝廷颁‘止科举,上谕‘,科举制度被废除。民国三年(1914年),县第一区的卢定波(字子逊,福建莆田城厢人)在考棚内创办‘私立普育国民小学‘,设四个班,计有学生177人,这种学校是安义中学办学史上第一次创办的国民新式教育;民国十年(1921年),因增开高级班,校址迁入喻氏祠堂,更名‘代用普育小学‘;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文山书院改建的‘公立文山高等小学校‘迁入考棚内,同年‘私立普育小学‘并入;民国十四年(1925年)二月,更名为‘县立小学校‘,之后‘普育小学‘又析出,遂更名为‘县立第一小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更名为‘县立平安小学‘;是年六月二日,时任红军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率部进军县城,红军离开县城后,县长杨灿华令学校迁入县城隍庙,让出考棚作为保安队营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长王斌筹款在考棚内创建第一区中心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安义县临时初级中学‘(1944年创建于靖安县高湖镇)由安义县商会和积谷仓迁入考棚与‘第一区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安义县立初级中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秋创建于万埠的‘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后更名为‘私立仰公中学‘)于1949年由安义县万埠镇桃花村迁入考棚,与之前的‘安义县立初级中学‘合并;1958年,学校增设高中,遂更名‘江西省安义中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秋创建于万埠的‘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办学内容丰富多彩。江西省政府主席、新文化运动发起人熊式辉(安义县万埠镇桃花庄鸭嘴垅村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底委任王枕心为‘江西省农村改进社‘总干事,负责并开始筹建‘江西省万家埠实验区‘,是年3月‘江西省建设新农村万家埠实验区‘正式成立,实验区政府于万埠桃花庄创办‘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这是为了改良和建设新农村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除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社会等课程外,还开设有化工、机械、陶瓷、农机等专业,并附设有‘化肥‘、‘机械‘、‘陶瓷‘和‘农机‘等工厂以利学生实习和锻练。
  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附属‘化肥厂‘位于万埠镇洲上村三江骆家原址村后。据当时参与过‘化肥厂‘生产的老人回忆:
  他曾参与生产过一种叫‘肥田粉‘的化肥。先是收集各地池塘黑泥晾晒2至3天,然后用铁丝筛网将其筛选,去掉杂质和大的颗粒物,将筛选好的池塘黑泥粉堆积在一起,等待发酵至棕黄色;然后是把一种灰白色矿石粉碎并溶入水中,用风箱鼓风进入水中,不断冒着气泡,然后小心地把有气泡的一层倒出并拌入已经发酵成棕黄色的塘泥粉中,之后再晒干粉碎装袋,取名‘肥田粉‘。
  可惜的是当时厂里也有其他的农用化工品生产,我当时也问老人,但是老人说:‘不太清楚是什么东西,更谈不上怎么做‘。
  1988年江西有色地质勘查局控股的大型国有股份制企业‘江西晶安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在‘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的附属‘万埠化肥厂‘的基础上建立。所以现在‘晶安高科‘捐资助学安义中学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附属‘机械厂‘位于长均乡。其厂部办公室就是原来的长均乡政府和长均农村信用社的办公场所,后来为长均中学原校址的教工宿舍和办公室,至今依然保存尚好;‘机械厂‘的组装车间,就是后来的安义供销合作社长均分社代销店,但已经拆除,改为集贸市场;‘机械厂‘的铸造翻砂打磨车间,就是后来的长均农资公司销售部。后因长均卫生院扩建而拆除。


  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附属‘陶瓷厂‘位于万埠铁钯山至德园村之间。我在万埠中学工作的时候,听当地老人说,当时工厂规模很大,有一百多人。学生在实用学校学习一年后,就要去景德镇学习陶瓷制造一年再回厂上班,当时去的一届就有三十多人。这个陶瓷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关闭,至今山后仍有很多废弃的陶瓷制品。
  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附属‘农机厂‘,位于万埠铁钯山,主要是制作农具,以锻造农村铁具为主,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在继续生产,改叫‘万埠农具厂‘,后来改为‘万埠农技推广服务站‘。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寇入侵安义,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停办,二十九年(1940年),该校教职工及部分学生迁到江西省政府驻地泰和县邻近的遂川县,并招收抗战流落到此的安义青年及附近青年学生,并改名为‘私立仰公中学‘。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万埠的‘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旧址校舍被日寇侵略时焚毁,故‘仰公中学‘先迁至南昌北郊牛行车站附近,重建校舍后,于1947年春迁回万埠实验区‘江西省农村实用学校‘旧址办学。1949年8月根据人民政府的指令,‘私立仰公中学‘全体师生及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并入安义中学。
  创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安义县临时初级中学‘备尝辛苦。1944年下半年,当时安义沦陷,县政府迁往靖安县桃源。为解决沦陷区青年失学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拟办一所中学,并将此事报县长陈其勋,经批准决定在桃源附近的高湖镇办学。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办,学校于9月初正式开学,暂名‘安义县临时初级中学‘。校长黄裳元,教导主任毛振翔,教职员共11人。春秋两季招生,招收沦陷区失学青年180余名,分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两个班。课程按当时一般规定设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美术、音乐及公民等。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加上日寇骚扰,给养困难。学生吃陈霉米,住潮湿房,大多数人感染疾病,但治校严谨,学习氛围极浓,很多敌占区青年来校就读,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后,学校由靖安高湖迁回安义县城,以商会(设在大成公园里,约今饮食服务公司宿舍楼旁)和县积谷仓(约今潦河大市场南边)为临时校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学校由安义商会和积谷仓迁入考棚与‘第一区中心小学‘合并,并更名为‘安义县立初级中学‘。
  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安义中学科举考棚,令人惋惜。1981年我在安义中学读书的时候考棚保存的非常好,但在1992年,拆除了考棚南边做学生食堂的门厅,用于建造学生宿舍。1997年,又拆除了用于做男生宿舍的正厅西端,用于建造安义中学初中特招班的教室。1998年我调入安义中学工作的时候,考棚的东西两排考场保存得尚为完好,仍有部分教工居住。2000年9月,安义中学整体搬迁至城东阳湖村前的今址,原校址由安义二中使用,考棚以及原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建教学楼全部拆除,考棚南端部分用于扩展操场,北端用于建‘江中教学楼‘,就此创建有168年历史的安义中学科举时代考棚彻底结束其使命,所有拆除的砖瓦全部运抵安义中学新址,填埋于‘鹿岛云池‘与‘思回廊‘一带的地下,所以这附近的地底下某处存在着距今已有192年历史的科举时代考棚的砖瓦,尽管也算是归于娘家,但是令人扼腕痛惜。
  玉山县考棚的规模和完整程度远不及当时的安义中学考棚,可如今的‘玉山考棚‘却被誉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贡院之一‘,这‘四大贡院‘分别是:‘南京江南贡院‘、‘北京贡院(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广西贡院(今广西师范大学内)‘和如今江西的‘玉山考棚‘,并称其为见证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活化石‘,并宣称:‘玉山考棚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县试场所,填补了童生县试考棚的空白,对研究清代县试考棚布局和童生县试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我的天啊,如果安义中学考棚不拆除,这段话应该是:
  ‘安义中学考棚是全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县试场所,填补了童生县试考棚的空白,对研究清代县试考棚布局和童生县试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可见,历史文物的保护是多么的需要历史涵养和战略眼光!
  参考文献
  1999年版陈文华、陈荣华主编《江西通史》
  民国十六年赵尔巽主编《清史稿》
  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杜林主修、彭斗山纂修《安义县志》
  清同治十一年盛元主修《南康府志》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年)黄希仲总纂《安义县志》(稿本)


【责任编辑:万高超】(Top) 返回页面顶端